走进MILE米乐
NEWSMILE米乐:酶法定点偶联助力ADC药物“钥匙”与“锁”的完美契合
来源:谭玛弘 日期:2025-09-20在肿瘤治疗领域,技术发展与临床转化的双重驱动下,新型疗法正取得显著进展。其中,抗体偶联药物(ADC)、双特异性抗体(BiTEs)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(CAR-T)成为备受关注的治疗方向。截至2025年上半年,全球已有19款ADC药物获批上市,其中包括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3款。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(WCLC)上,百利天恒研发的EGFR/HER3双特异性抗体ADC显示出一线联合奥希替尼的客观缓解率(ORR)高达100%;而复宏汉霖的PD-L1抗体联合ADC在三线及以上的非鳞状NSCLC患者中,客观缓解率(ORR)达到462%,疾病控制率(DCR)高达962%。目前,全球有约230种ADC药物处于临床阶段,涵盖了Phase I至Phase III全阶段,靶点主要集中在HER2、TROP2、EGFR、Nectin-4及Claudin182等靶点。2025年的AACR和WCLC中,新的ADC靶点如B7H3、DLL3、CDH17、MLSN、PSMA及CEACAM5等也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抗体偶联药物(Antibody-Drug Conjugate,ADC)是将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素相结合,形成由单克隆抗体(mAb)、连接子(linker)和细胞毒素小分子(payload)三部分组成的抗肿瘤药物。其工作机制为ADC在体内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靶标,经过内吞作用将ADC包裹进入肿瘤细胞,随后在溶酶体中分解,释放出高度活性的细胞毒素及造成“旁观者效应”,有效杀伤肿瘤细胞。
随着ADC药物技术的进步,定点偶联逐渐成为该领域的首选策略。在已披露偶联方式的ADC中,定点偶联技术以445款(77%)占据主导地位,而非定点偶联仅为131款(23%)。自2010年首款定点偶联ADC临床研究开展以来,该技术的临床开发占比稳步上升,到2024年已达到28款。
化学偶联是基于抗体中存在的氨基酸残基进行的非选择性修饰,例如赖氨酸与半胱氨酸的偶联。而酶法定点偶联方面,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进行体外酶处理,以确保高效的偶联效果。
选择合适的偶联技术,可提高MILE米乐 ADC药物的疗效,进一步推动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市场应用,从而为肿瘤治疗带来更多希望。
全国客户服务热线
18164176872
总部地址:长春长寿区孔街道70号